近日,草榴社区-换妻社区-海角社区
光子与光场调控研究团队在光信息安全处理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Optical Encryption with Full-Color Single-Pixel Imaging and Micron-Hole Array”为题,发表于光学领域顶级期刊《Photonics Research》(影响因子7.2,中科院一区Top)。汪小刚教授、物理系2023级硕士研究生邱基鑫为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汪小刚教授、徐弼军教授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
计算成像技术的融合应用正快速成为光学信息安全处理领域的最新趋势。该项研究提出一种光学图像安全处理新方法:将全彩傅里叶单像素成像与微孔阵列相结合,构建光学图像双层安全处理框架。其中,微孔阵列通过深度学习生成、经光刻工艺制造;采用微孔阵列光学衍射生成的照明图案序列,则为全彩傅里叶单像素系统赋予了固有物理安全性。该研究将微孔阵列全息加密技术完整融入单像素成像编解码流程,结合算法复杂性与组件物理不可克隆性等安全措施强化系统安全性,为后续计算成像与多维光学密码学相关研究开辟了新路径。

近日,应用物理系2022级研究生周尚营,以第一作者身份在《Optics and Laser Technology》(影响因子5.0,中科院二区Top)上发表论文,题目为“Metasurface-enhanced optical encryption via authentication and steganography co-design”。该研究提出基于认证与隐写术协同设计的超表面增强光学加密方案。该方案以梯度下降算法将秘密图像和认证图像编码成带隐写功能的纯相位全息图,载入超表面不同偏振通道。为提升超表面信息容量、构建分级安全屏障防未授权解密提供了新思路。

同期,应用物理系2022级研究生张震宇同学也以第一作者身份,在《Optics and Laser Technology》上发表了题为“Optical encryption using scattering and computational ghost imaging”的研究论文。论文提出了一种融合深度学习辅助光学散射加密与鬼成像的多图像加密方案。该方案将两种加密方法高度集成,而非独立设计,这不仅增加了系统的加密容量,还提升了安全性。光学实验结果验证了将散射成像与鬼成像技术结合用于光学加密的可行性。

以上两篇发表在《Optics and Laser Technology》期刊上的论文浙江科技大学均为第一单位,汪小刚和徐弼军分别为论文通讯作者和共同指导教师。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应用物理系 汪小刚 学科办 陈璟)
论文1链接://doi.org/10.1364/PRJ.561792
论文2链接://doi.org/10.1016/j.optlastec.2025.113636
论文3链接://doi.org/10.1016/j.optlastec.2025.113919
光子与光场调控研究团队介绍
我校光子与光场调控研究团队主要由应用物理系教师、硕士研究生及本科生共同组成,主要研究领域为光子与光场调控、光学信息安全处理、光学超表面、计算成像、超表面吸收器等。团队相关研究获得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基金等在内多个项目的资助。近期,团队在光场调控、光学图像编码、超表面吸收、深度学习智能超表面等方面取得了多项创新研究成果,相关研究内容已发表在《Laser & Photonics Reviews》、《Photonics Research》、《Optics Letters》、《Physical Review A》、《Optics Express》、《Optics & Laser Technology》等国际权威期刊上。